<pre id="j5r9p"></pre>

        <del id="j5r9p"></del>
          <form id="j5r9p"><noframes id="j5r9p"><menuitem id="j5r9p"></menuitem>

            <sub id="j5r9p"><delect id="j5r9p"><menuitem id="j5r9p"></menuitem></delect></sub>

                您的位置:首頁 > 企業文化 > 工投文苑
                鹽圩的鑼鼓聲
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2-11-02      信息來源:      發布人:liminghu      點擊:

                 □  趙銀笙

                  舊時,淮北鹽圩偏居海隅,溝河縱橫,路狹艞險。圩下人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生活舒緩但又枯寂。因此,只要民間藝人的鑼鼓聲在灘頭響起,男女老少便會聞風而動,觀者如堵。事后,仍會回味無窮,甚至為某一角色、某個情節而爭論不休。

                工鼓鑼

                  “工鼓鑼”,又稱“淮海鼓鑼”,鹽圩人則稱之為“唱書”。其表演形式非常簡約,一人一凳一鑼一鼓,而鑼小如盤,鼓小如球。唱詞的句式有三字、五字,也有七字、十字;演唱時吟誦結合,似唱非唱,似說非說。鑼鼓一響,千軍萬馬、世態炎涼便在唱書藝人的舌尖上恣意游走。

                  據說,“工鼓鑼”的書目多達150余部,其中有古代傳奇,也有現代故事。常見的有《東周列國》《楊家將》《隋唐演義》,以及《林海雪原》《烈火金剛》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等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到鹽圩表演工鼓鑼的藝人大多來自周邊鄉鎮,較有名氣的是灌云縣同興公社的劉立美、四隊公社的陳德標、翟繼明。唱書藝人坐場演出,當地的主事人不但到各家各戶湊齊“唱資”,而且還得負責他的吃住。

                  那時,四隊公社興辦的鹽場與我們鹽圩隔河相望,務工者都是生產隊的農民,過著集體生活。因此,每到生產淡季,公社領導總會安排唱書藝人前來慰問演出。

                  初秋的一天,聽說四隊鹽場又來了唱書人,晚飯后,我趿著塑料拖鞋,跟隨大人們乘船去了河對岸。

                  食堂內,燈光迷離,汗腥味、劣質煙草味混合在一起。唱書藝人端坐中間,聽眾圍坐四周。但見他左手敲鑼,右手敲鼓,先唱了一段“小書頭”。待人們逐漸坐定,他正式進入主題:“言的是哎,人生在世千百等,高與矮黑白癡呆瘦對肥啊……”

                  那晚,唱書人唱的是春秋時“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”故事。他那略顯沙啞的唱腔、恰如其分的神態,讓聽眾沉浸于故事情節之中。正當大家為伍子胥無法過江而焦急時,鑼鼓聲戛然而止?!靶尮某榇鼰??!背獣饲纹さ卣f道。一瞬間,室內寂然無聲;隨后,嘆息聲、咳嗽聲、板凳移動聲才騷然響起。

                  散場時已是晚間九點多鐘,夜幕沉沉。乘船過河時,我不慎一腳踢到船錨的鐵齒上。至今,右腳大拇指與二趾的交接處,仍然可見一處疤痕,若黃豆粒一般大。

                跳麒麟

                  年少時,企盼過春節,因為除了可以穿新衣、吃年糕、放鞭炮、挨家挨戶觀看墻上的年畫,還可以欣賞平素難得一見的節目——跳麒麟。

                  舊時,跳麒麟通常是民間藝人以表演節目換取食品或錢財的一種手段,也是鹽圩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麒麟”,通常用竹篾或蘆柴扎成骨架,彩紙貼飾,丹青點染。有的背上還扎著一個小人,寓意“麒麟送子”。那小人雙手拿著小鑔,線頭連在扛麒麟人的手中??各梓肴艘淮蝻?,線頭牽引小人也做出相同的動作。這在我們孩童的眼中,既趣味十足,更神奇莫測。

                 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,會有跳麒麟班子先后前來鹽圩演唱。一個班子一般由5人組成:一人負責討要食物或現金(俗稱“抵笆門子的”),另外四人負責敲鑼打鼓。其中,打镲的扛著麒麟,敲鑼的負責領唱。唱完四句,夾一陣鑼鼓,再重復最后一句。唱段長短不一,有的是傳統的曲目,也有根據現場情況即興發揮。

                  有一年春節,我正與小伙伴正在鹽灘門面溝前燃放鞭炮,忽然聽到遠處傳來跳麒麟的鑼鼓聲,大家立刻興致勃勃前往觀看。

                  見古大爺家的門楣上貼著掛廊,跳麒麟班子唱道:“鑼鼓一打咯排排,五彩掛廊掛起來。朝里刮刮生貴子,朝外刮刮要發財?!甭牬?,古大娘立刻笑嘻嘻拿了幾個包子遞給“抵笆門子的”。到了胡四爺家院前,見門上掛著吊搭子,他們改唱:“鑼鼓一打咯排排,這家吊搭掛起來。雖然不是無價寶,擋住寒風不進來?!币妵^者齊聲喝彩,他們又唱了一段《十八歲古人》。

                  聽說,假若兩個跳麒麟班子碰巧在同一個鹽圩相遇,雙方會輪番比賽誰唱的段子多。唱詞多為《麒麟出世》《唐王游街》《王三姐挑菜》《十二月花風》等。當然,也會唱一些頌揚鹽場變化的新段子。

                  或許我家所在的鹽圩道路難行,年少時,我從沒見過兩個跳麒麟班子同圩賽歌的盛況。

                跑旱船

                  跑旱船,因其在陸地上模擬水中行船而得名,又因船體裝飾有紅綢、紙花,稱作“跑花船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追溯起來,跑旱船源遠流長。據《太平廣記·樂二》記載,唐代就有“山車旱船”。宋代吳自枚的《夢粱錄》,也記述了杭州城元宵節“旱龍船”的演出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在鹽場,“旱船”通常用細竹竿扎成骨架,然后圍以繪有波浪的彩紙或彩布,船舷兩邊系著綢帶。表演時,旦角頂船,丑角撐船,然后做出解纜、上船,推船、行船,下船、系纜等系列動作,中間還會穿插與風浪搏斗的橋段。特別是演員相互對唱、一問一答以及插科打諢,常令觀眾時而伸頸,時而側目,時而蹙眉,乃至開懷大笑。

                  跑旱船多在節日演出,表演者一般67人。除了場內的旦角和丑角,其余人手拿鑼、鼓、鈸甚至嗩吶,在旁邊伴奏。有時,場上演唱,伴奏人也會齊聲和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小時候,曾在鹽圩的廩基內看過一次“跑花船”,曲目叫《王媽說媒》。此后,放學的路上,小伙伴們常用“王媽”的唱詞相互打趣:“小分頭二面分,小皮鞋腳上跟,走起路來真好看,好像一個大學生……”

                  上世紀九十年代,隨著鹽場群眾性文體活動的蓬勃興起,跑花船也增添了新的元素,除了說唱,還有女子伴舞。

                  一天,一個年近花甲的老太太找到場工會,聲稱自己的身材仍有“曲線美”,理應參加伴舞。不得已,組織者只好同意由她牽頭組建了跑旱船老年婦女伴舞隊。

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淮北地區的鹽圩已不復存在,但一踏上那片咸土地,感覺昔日的鑼鼓聲似乎依然余音裊裊。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【返回上一頁】
                国产乱子伦里在线观看

                  <pre id="j5r9p"></pre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<del id="j5r9p"></del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form id="j5r9p"><noframes id="j5r9p"><menuitem id="j5r9p"></menuitem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ub id="j5r9p"><delect id="j5r9p"><menuitem id="j5r9p"></menuitem></delect></sub>